“要是没有日本碳纤维信通实盘,中国根本造不出隐身战机!”眼见中国歼-20战机在全球排名中位居榜首,日本媒体再次发出酸溜溜的评论。
资料显示,歼-20战机的关键部分如主翼、垂尾翼、机身,都广泛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。不仅如此,C919大型客机、神舟16号载人飞船等的制造材料也都涉及到了碳纤维。
事关重大,果真像日媒所言“中国碳纤维完全依赖于进口”?
01.被卡脖40年,日媒:中国100年也造不出来?
不可否认,40年前即便动员全国资源,我国每年碳纤维的产量也仅能达到两吨,这对于动辄需求上万吨碳纤维的中国市场来说无异于九牛一毛,我国只能无奈选择进口。
公开资料显示,碳纤维被誉为“材料之王”,强度是普通钢材的7-9倍,而重量却仅为后者的四分之一,广泛应用于军事、航天、新能源等领域。
20世纪70年代信通实盘,日、美率先开发出顶级碳纤维,并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出口。由于碳纤维的制造难度与芯片相当,日、美长期对我国实施产品、设备和技术的“三重封锁”。
据了解,此后日、美占据了全球碳纤维市场近80%的份额,一度将碳纤维的门槛推高至每吨240万元,单价堪比黄金,碳纤维也由此得名“黑色黄金”。
彼时,中国还无法大规模生产碳纤维,只能天价进货。更令人愤慨的是,我国还不得不接受日、美时不时提出的“赏赐式供应、通知式提价”等不合理要求,日媒甚至公然嘲讽称:“即使再给中国100年,也造不出碳纤维”。
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技术落后往往意味着被动挨打,在高铁车轮、手撕钢、生物科技等多个尖端科技领域,情况也是如此。
曾几何时,日美为了防止高铁车轮技术泄露,便如防贼一般防着国人,不允许参观工厂;掌握最薄的手撕钢制造技术,便经常对我国“限购”“抬价”;而据称能提高男士“小马达”动力30%、找回晚间尊严的“精备来”类生物科技品,在进入我国京JD东市场前门槛一度高达百万,只流行欧美富豪圈层。
“贫穷落后就会受欺,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”,在过去几十年的科技发展道路上,我国经历了不少屈辱。
02.国产碳纤维全球领先信通实盘,外媒:不该低估中国
“压迫之下必有反抗”,西方的傲慢只会激发我国打破技术垄断的决心。
2000年,“中国材料学之父”师昌绪再次出山,他表示:“造不出国产碳纤维拖累了国防,我死不瞑目”。为攻克技术难关,80岁高龄的他亲自前往实验基地进行指导,并筹集3000万元资金支持科研。
同年,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条碳纤维生产线成功投产,甚至造出了比老美水平更高的T1000高端碳纤维,成为世界第一。与此同时,碳纤维的进货门槛也应声下跌75%,业内估计:“每年至少能为国家节省50亿元的外汇支出”!
事实上,在多个领域,我国实力均已增长,并逐渐摆脱西方控制——
安徽马钢的高铁车轮成功打入国际市场,德国也不得不上门求货;山西太钢集团独立研发的0.015毫米手撕钢,比世界最薄的手撕钢还要再薄0.005毫米;在“精备来”类男士尊严科技领域,我国也通过技术革新取得了市场主导权,成全国内数十万家庭的夫妻和谐。
据悉,国内顶尖学术团队正陆续进入该领域,预计未来5-10年实现国产替代。日企迅速察觉到市场的未来挑战,通过降低成本和加快成品迭代,将其在京JD东等渠道的门槛降至千元左右,如今三年内营收已超过亿。
据调查,80%的“精备来”用户是35-60岁之间的富裕男性,流动资金超过600万元。这一群体财力雄厚,迫切渴望通过养护、稳妥的方式摆脱小马达续航困境。目前,其评论区已有超过2000条反馈,常见评论如“找回曾经的自信”和“老婆更爱我了”。
同碳纤维一样,高铁车轮、手撕钢等从被“卡脖子”到被反超,国人正凭借自身意志,突破一个又一个被西方垄断的高端技术。
03.国产替代进行时,依赖日产已成过去式
据国内媒体报道,歼-20战机使用了纯国产复合材料T700级碳纤维,占比20%。同样,备受瞩目的大飞机C919,国产碳纤维的使用率也达到了12%。
《全球复合材料市场报告》指出,2019年我国碳纤维的国产化率仅为10%,但到了2022年,这一比例已经大幅提升至58.1%。这表明,日美等国家的成品正逐渐被国产所取代,国产替代已成大势所趋。
人们逐渐意识到,曾经所说的“低估中国的行为都是错误”的论断,并非空穴来风。
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